返回

中國名人傳記大全 第88章 嶽飛——撼山易,撼嶽家軍難

-

嶽飛,字鵬舉,南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、戰略家、民族英雄,生於公元1103年,逝於1142年,享年僅39歲。

他的一生,是中國曆史上一段悲壯而輝煌的篇章,其“精忠報國”的精神,至今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。

生平概述

嶽飛出生於相州湯陰(今河南省湯陰縣)一個農民家庭,自幼家境貧寒。

但其母深明大義,以“儘忠報國”四字刺於其背,這成為他一生矢誌不渝的信念。

青年時期的嶽飛,體格健壯,武藝超群,更兼好學不倦。

對《左氏春秋》、孫吳兵法等軍事典籍頗有研究,為日後成為一代名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
北宋末年,金朝崛起,屢屢南侵,中原大地烽煙四起,民不聊生。

嶽飛目睹國家危難,毅然從軍,誓以一腔熱血,扞衛家國。

他在抗金鬥爭中迅速嶄露頭角,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勇猛善戰,屢建奇功,逐漸成長為南宋軍隊中的中流砥柱。

他所率領的“嶽家軍”,紀律嚴明,作戰英勇,被讚為“凍死不拆屋,餓死不擄掠”,在民間享有極高的聲譽。

在軍事策略上,嶽飛深諳“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”之理,多次以少勝多,以弱勝強。

其中,最為人稱道的是紹興十年(1140年)的郾城之戰和潁昌之戰。

在這兩場戰役中,嶽飛以精妙的戰術,大敗金軍名將完顏宗弼,幾乎收複了整個河南失地,直逼開封,極大地鼓舞了南宋軍民的抗金鬥誌。

也讓金人聞風喪膽,發出了“撼山易,撼嶽家軍難”的感歎。

然而,正當嶽飛準備乘勝追擊,直搗黃龍之時。

宋高宗趙構及秦檜等主和派卻出於對皇權穩固和個人私利的考慮,連發十二道金牌急令,強令嶽飛班師回朝。

嶽飛深知此乃誤國之舉,但出於對皇命的忠誠,不得不忍痛撤軍,功虧一簣。

隨後,他被誣陷謀反,下獄受審,最終於風波亭含冤遇害,留下了千古遺恨。

嶽飛的一生,是為國為民、鞠躬儘瘁的一生。

他不僅在戰場上表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,更在文學上留下了《滿江紅·怒髮衝冠》等傳世佳作。

表達了他對國家興亡的憂慮和對民族複興的渴望。

嶽飛的悲劇,不僅是個人的不幸,更是時代的悲哀,反映了南宋政治的**與民族抗爭的複雜性。

儘管如此,嶽飛的英名並未因他的早逝而消逝,反而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更加光耀。

後世尊他為“武穆王”,在杭州西湖畔修建了嶽王廟,供後人瞻仰紀念。

嶽飛的故事和精神,成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、忠貞愛國的象征,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不懈奮鬥。

主要成就

嶽飛的主要成就不僅體現在軍事上的輝煌勝利,也深刻影響了南宋乃至中國曆史的進程,以及後世的文化和精神麵貌。

以下是對嶽飛主要成就的詳細闡述:

1

軍事成就

1

組建嶽家軍:

嶽飛以其卓越的領導力和軍事才能,招募和訓練了一支紀律嚴明、戰鬥力強大的軍隊——嶽家軍。

這支軍隊在南宋初年的抗金鬥爭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,成為南宋北伐的核心力量。

嶽家軍以“凍死不拆屋,餓死不擄掠”的嚴格軍紀著稱,深得民心,極大地提升了南宋軍隊的士氣和民眾的支援度。

2

郾城大捷:

紹興十年(1140年),嶽飛率軍在郾城與金軍展開激戰。

利用騎兵衝擊和步兵協同作戰的戰術,大敗金兀朮(完顏宗弼)的精銳鐵浮屠和柺子馬,取得了郾城大捷。

這場勝利不僅重創了金軍的主力,還極大地鼓舞了南宋軍民的抗金信心。

3

收複失地:

在郾城、潁昌等一係列戰役中,嶽飛指揮嶽家軍連戰連勝。

收複了包括鄭州、洛陽在內的廣大失地,幾乎逼近北宋故都開封,這是南宋成立以來對金戰爭的最大成果,極大地改變了南北對峙的格局。

2

政治貢獻

1

主張直搗黃龍:

嶽飛堅持抗金立場,主張乘勝追擊,直搗金朝腹地黃龍府(今吉林農安),徹底解決邊患,體現了他深遠的戰略眼光和強烈的民族責任感。

雖然這一主張未能實現,但彰顯了嶽飛不畏強敵、勇於進取的精神。

2

政治主張:

嶽飛雖為武將,但在政治上也有獨到見解。

他反對割地求和,主張加強中央集權,改革軍製,提高軍隊戰鬥力。

同時關注民生,提出減免賦稅、發展農業的政策,旨在從根本上增強國家實力。

3

文化影響

1

《滿江紅》詞作:

嶽飛的《滿江紅·怒髮衝冠》是流傳千古的愛國詩詞,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和恢複中原的強烈願望。

這首詞不僅藝術價值高,更成為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的重要文化符號。

2

忠義精神:

嶽飛“精忠報國”的故事及其犧牲,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忠義典範。

他的人生經曆和高尚品質,被後世廣為傳頌,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誠、勇敢、堅韌不拔的代表。

4

後世影響

1

嶽王廟與紀念:

嶽飛逝世後,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,在杭州西湖畔建立了嶽王廟,供後人瞻仰憑弔。

嶽王廟不僅成為嶽飛個人的紀念館,也是中華民族忠孝文化的象征。

2

曆史地位:

嶽飛被後世尊為“武穆王”,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極為崇高。

他的事蹟被載入史冊,成為無數誌士仁人學習的楷模,其“精忠報國”的精神,成為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。

綜上所述,嶽飛的主要成就不僅體現在他軍事上的赫赫戰功,更在於他所體現的忠勇精神、對國家民族的深厚情感以及對後世深遠的文化和道德影響。

他的生命雖然短暫,但其光芒穿越時空,照亮了曆史的長河。

曆史評價

嶽飛作為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民族英雄和軍事將領,其一生的作為和最終的命運,自古至今引起了廣泛的曆史評價。

這些評價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變化,但總體上對他的正麵肯定占主導地位。

1

宋代及近世評價

在宋代,嶽飛因其軍事上的卓越成就和忠貞不渝的品格,受到了普遍的讚譽。

時人評價嶽飛為“忠貫日月,義薄雲天”,認為他是南宋初年抵抗外侮、力挽狂瀾的關鍵人物。

宋高宗趙構雖然在政治上對嶽飛有所猜忌,導致嶽飛含冤而死,但在民間,嶽飛的形象卻逐漸被神化,成為忠君報國的典範。

進入元明清時期,隨著儒家正統觀唸的強化,嶽飛的忠義形象進一步得到提升。

文人士大夫在詩詞歌賦中頌揚嶽飛的英雄事蹟。

民間更是通過戲劇、小說等形式廣泛傳播其故事,如《說嶽全傳》等作品的流行,使得嶽飛“精忠報國”的形象深入人心。

明代以後,官方開始對嶽飛進行追封,確立了他在國家祭祀體係中的地位,反映了官方對其曆史貢獻的認可。

2

近現代評價

近現代以來,隨著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,嶽飛作為抵抗外來侵略的象征,其曆史地位得到了新的詮釋和提升。

辛亥革命前後,革命黨人和進步知識分子將嶽飛視作反抗壓迫、追求民族獨立的先驅,借其事蹟激勵民眾的反清意識和民族覺醒。

在抗日戰爭時期,嶽飛的抗金事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,成為全民抗戰、保家衛國的精神動力。

進入新中國成立後,特彆是改革開放以來,學術界對嶽飛的研究更加深入全麵,評價趨於客觀多元。

一方麵,繼續強調其在抗金鬥爭中的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;

另一方麵,也開始探討其曆史侷限性,如軍事策略、與朝廷關係處理等方麵的問題,力求從更廣闊的視角理解其曆史作用。

3

國際視角

在國際上,嶽飛作為中國文化中典型的英雄人物,也被不少外國學者和讀者所關注。

他們往往從跨文化的角度,將其與西方的英雄形象比較,研究嶽飛形象背後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,如忠誠、犧牲、家國情懷等。

嶽飛的故事和《滿江紅》等文學作品,成為世界瞭解中國曆史與文化的一個視窗。

4

綜合評價

綜上所述,嶽飛的曆史評價經曆了從民間自發崇拜到官方正式認可,再到近現代民族主義象征的轉變過程。

他不僅是軍事上的英雄,更是精神上的豐碑,代表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、抵禦外侮的堅強意誌。

儘管在不同的曆史時期,對嶽飛的評價會有所差異,但其“精忠報國”、英勇抗敵的精神始終被高度讚揚,成為跨越時空的民族精神象征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《憶嶽飛》

滿江紅,怒髮衝冠憶當年,壯誌饑餐胡虜肉,笑談渴飲匈奴血。

少年誌,掃北望,馬蹄南去塵沙漫,一片忠誠可對天。

郾城塵,朱仙鎮,鐵騎突出刀槍鳴,誰人不知嶽家軍,凍死不拆屋,餓死不擄掠,紀律嚴明。

撼山易,撼嶽家軍難,威名赫赫震敵膽。

十二道金牌令,英雄淚滿襟,莫須有罪名沉,風波亭裡雨紛紛。

仰天長嘯,壯懷激烈,還我河山夢成空。

青山有幸埋忠骨,白鐵無辜鑄佞臣,西湖歌舞今猶在,不見當年嶽將軍。

青史垂名,武穆精神傳千秋,激勵後來人。

-

本站所有小說由網友分享如有侵犯版權請告知立即予以處理。

電腦版 | 返回頂部